黑龙江玉米收储改革一年记!
近年来,黑龙江玉米一直以国家收购为主,临时收储是农民售粮的主渠道,农民不需要过多考虑市场行情。玉米临储价从2007年的每斤0.69元,不断上涨到最高值2014年的每斤1.11元。农民种玉米的热情也一路高涨,面积最高时突破1.1亿亩,产量超过1000亿斤,特别是非玉米生产优势区的第五积温带种植面积快速扩张,能在高纬度种植的玉米种子价格一度从每斤十几元炒到了五十多元。
与此同时,库存高企与销售不畅问题也开始出现,黑龙江粮食政策性库存到2016年年末在全国的占比超过三成。“进口粮食进市场,国产粮食进库房”,粮食多年存储不仅品质下降,还耗费巨额财政资金。
国内外价格倒挂让进口玉米畅行无阻,2015年全国进口玉米及其替代品总量近3000万吨,南方加工企业买进口粮比在黑龙江买本地政策粮的价格每吨低700-800元,黑龙江的粮食加工企业全线受挫,悬于生死一线。
在国家玉米临储政策下,农民也并非高枕无忧。北部高纬度“镰刀弯”地区无霜期短,本不是玉米种植优势区,但在利益驱动下,近年来农民也大量种植玉米,如遇低温冻害和早霜,粮食贪青晚熟,品质下降,农民收益无法保证,甚至会颗粒无收、血本无归。
供给跟需求的冲突决定了改革必须进行。“市场定价、价补分离”让粮食价格回归市场,整个机制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农民增收机制遇到了重大挑战。
“我省以往主要依靠国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的农民增收机制遇到了严峻挑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转变增收方式,要利用3-5年时间彻底扭转这个局面。”黑龙江省省长陆昊在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说。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与产区农民利益息息相关。省委、省政府把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作为三农工作的一项重大任务,坚持市场化取向,精心部署、科学组织、综合施策、攻坚发力,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宣传改革,广泛组织县乡村三级干部进村入户解读政策,帮助农民掌握“市场化收购+补贴”的改革内涵,引导广大农民适应改革要求,主动调整种植结构。还通过典型示范带动,鼓励农民照样学、跟着干,放心大胆地调结构。新政策的宣传和解读为农民提供了预警,对玉米种植有了合理预期。
2015年的玉米临储价格下调到1元/斤,已经给农民发出了预警信号。农民开始明白玉米不再是稳赚不赔的“铁杆庄稼”,结构调整是必然趋势,一些合作社早早开始了结构调整。哈尔滨市双城区大宏玉米合作社在2015年曾将800亩即将成熟的玉米按青贮饲料收割保收入,2016年,1万多亩地全部改种专用玉米、青贮饲料、高粱和蔬菜,不再种普通籽粒玉米。
为了适应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新形势,2016年,黑龙江及早确定了“调减玉米、稳定水稻、增加大豆杂粮、扩大草蓿果蔬”的结构调整思路,并整合涉农资金22.17亿元用于结构调整,重点支持青贮玉米、苜蓿饲草种植,以及食用菌和果蔬生产,开展米改豆、粮改饲和耕地轮作试点。重点压减冷凉区和农牧交错区的玉米面积,引导玉米种植退出非优势产区,第四、第五积温带的玉米调减543万亩,同比减少46.8%。实现了玉米面积减少1922万亩,超额完成1000万亩的调减任务,占全国调减面积的2/3,全省玉米产量减少200亿斤,缓解了玉米收储压力和销售难题。
农垦九三管理局有耕地面积402万亩,位于黑龙江第四和第五积温带之间,是“镰刀弯”的东北冷凉区,玉米种植面积由上年的180万亩缩减到92万亩。2016年这里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旱灾,7-9月份连续两个月几乎无有效降雨,农作物受灾严重,玉米亩产仅有1084斤,调减玉米避免了巨大损失。
在调面积的同时,全省有1000万亩的玉米品种退回一个积温带,保证了提质降水、安全成熟。望奎县红头村加兴现代农机合作社的8000多亩玉米全部退回一个积温带种植,亩产1600斤(25个水),以0.55元/斤的价格在地头全部卖出。
伴随新的种植结构而来的是新的销售方式,全省引导农民特别是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强化市场意识,推进产销对接,做好“销”的文章。从去年初开始,全省以推动“种得好向卖得好、靠卖得好倒逼种得更好”为主线,坚持传统营销方式与现代营销方式相结合,加强市场信息服务,强化农产品营销工作,为有效促进农产品销售和农民增收起到重要作用。
省农委举办了黑龙江北京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博览会暨2016年北京年货大集、农民合作社优质农产品上海展销会、深圳推介会、秋季农产品产销对接大会、农民合作社卖粮大会等一系列活动。龙联农民合作社联社创新销售模式,组织起321家合作社统一对外直接销售玉米,与正大集团、温氏集团、双胞胎集团、九鼎集团、新希望集团等173家大型饲料企业签订了200亿斤的销售合同。
省农委建设“互联网+农业”高标准示范基地1170个,总面积254万亩,发展电子商务等新型营销模式,仅众筹收入就突破30亿元。在“互联网+”基地示范带动下,省级农业电商平台——生态龙江网入驻合作社和企业1785家,农村各类电商主体达2.7万家,全省农业电子商务交易额实现135亿元。
为延长玉米产业链,把发展畜牧业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启动建设一批“两牛一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其中300头以上规模奶牛场150个、肉牛场210个,规模以上猪场200个。全年过腹转化玉米300亿斤。哈尔滨市双城区2016年玉米产量186.87万吨,畜牧消耗量达到137.7万吨。同时,全省新上一批玉米淀粉、燃料乙醇、食用酒精等精深加工项目,全年精深加工玉米110亿斤。通过种植结构调整,增强了农产品多元供给和促农增收能力。全省通过改种杂粮杂豆、蔬菜等高效作物,农民人均增收272元,减少了玉米种植减收的负向拉动影响。
为保证玉米收储制度改革顺利进行,黑龙江认真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并出台一系列地方支持政策。
省政府下发了玉米生产者补贴实施方案,明确补贴对象、补贴范围,严格补贴程序和市县乡村四级审核流程,确保补贴面积数据真实准确、操作程序公正透明。为尽可能弥补种植者因价格下降收益减少,中央财政下达的148亿多元(含省级可提取统筹补贴14.9亿元)补贴资金,全部发放给玉米生产者,每亩补贴标准153.92元。
制定出台玉米收购加工奖补政策,补贴标准按国家奖补政策上限确定为每吨玉米300元,全省有23户企业纳入补贴范围,收购价格均为当地较高水平。建立了省县两级贷款信用保证基金,基金规模暂定10亿元,其中省级财政出资20%,参与企业出资80%,不断完善了下放办贷权限、简化办贷流程、适当降低准入门槛等措施。
去年12月份以来,省里进一步健全运输协调机制,保障国家铁路运输支持政策落地。全省玉米铁路日均装车由496车提升到1812车,最高日装车1956车,创历史高点,同时采取小编组、大编组及整列发运提高运输效能。省交通运输厅出台了2016年12月20日至今年4月30日外销玉米整车运输减免高速公路通行费的优惠政策。龙江县是全国玉米种植第一大县,去年11月首发玉米专列4300吨玉米三天到达上海。到目前,全县已发出玉米专列9列,散列十多列,全县120万吨商品玉米待销的仅剩两万吨。
新粮上市后,由于实行市场化收购,为加工企业、贸易企业留出了利润空间,加上国家和省出台鼓励购销的政策措施,央企、省内外大型贸易、加工企业以及省内各类中小贸易企业、烘干塔、合作社、经纪人等多元化主体积极入市收购玉米,市场购销活跃。
原料价格下降,有效扭转了加工企业开工不足、运行艰难的不利局面,加工淀粉和食用酒精已盈利,激发了企业活力,全省多数大型深加工企业积极收购,满负荷生产,并同步建立原料储备。到1月末,纳入补贴范围的23户玉米深加工企业累计收购2016年新产玉米79亿斤。一批大型企业集团把投资建设深加工项目目光放在了黑龙江,预计2017年将新增深加工能力200万吨左右。
肇东市黑龙江成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在不计算加工补贴的情况下,2017年每吨产品纯利润600元左右,而2016年每吨亏损300元;董事长王成福说,国家实行玉米价补分离政策,给企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较好的发展空间。
位于农垦九三管理局的科菲特饲料公司是一家饲料生产、经营企业,每年需要大量的玉米原料。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最直接的受益是购买成本降低了。2016年,玉米价格是每斤0.7元,2015年由于国家临储政策影响,玉米价格每斤0.9元,今年我们收购了1万吨玉米,在原料上,今年就比上年降低成本400万元。玉米收储政策的改革,让我们企业在采购原料上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和灵活性。玉米价格的降低给我们企业让出了更大的利润空间,有利于我们企业多收、多存、多用、多销,进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冬去春来,新的农业生产季节已经来临。今年,黑龙江牢固树立发展新理念,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牢牢把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两个主基调,突出市场导向,推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为争当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打牢基础。
陆昊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实现玉米增值收益主要是突出产业链,特别要把握玉米价格改变与国际市场倒挂的有利时机,狠抓玉米深加工和畜牧业发展,同时通过扩大鲜食品种市场覆盖,提升价值链。”
黑龙江省农委主任王金会告诉记者,今年黑龙江农业工作以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坚持市场导向和比较效益原则,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力度,加快由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质”的需求转变。稳定粮食生产,重点稳定水稻生产,扩大高蛋白食用大豆面积。继续调减非优势产区玉米面积,力争全省调减玉米1000万亩以上。建设“北菜南销”生产基地,打造一批蔬菜外销基地县,全省蔬菜、瓜果、鲜食玉米、马铃薯等特色作物播种面积达到1000万亩。同时,抓好1300个“互联网+”现代农业高标准示范基地建设,带动绿色有机食品扩面提标,全省认证绿色有机食品面积力争达到7600万亩。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对全国粮食生产第一大省是挑战更是机遇。通过市场的锤炼,一个粮食产量稳定、农产品品质优良、农民富裕的中国大粮仓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坚实地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