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份玉米市场精彩看点,东北玉米两极分化日趋严重!
2月份行情综述
进入二月,春节假期结束,国内玉米市场购销逐步恢复,东北、华北基层余粮充足,农户惜售心理较强,多准备囤积观望,基层玉米购销恢复缓慢,普遍在正月十五之后开始陆续售粮,观望态势较强。
南北港口
为保证船期订单顺利执行,南北港口玉米贸易年后恢复较早,但春节期间北港贸易粮持续走货,库存消耗见底,年后为保证船期,价格持续看涨,国标二等玉米一度涨至1500-1510元/吨,价格较年前整体上涨50-100元/吨。究其原因:一方面,东北玉米市场购销恢复缓慢,贸易商普遍在正月十五之后开始售粮,港口到货量偏低,而过年期间港口贸易粮走货较快,库存下降明显。低库存+低上量=港口价格上涨;另一方面,前期北港签订船期合同多在正月十五前后开始执行,年后北港船期密集,北方港口价格得到进一步提振。但东北基础余粮充足,随着港口到货增加,市场价格上涨动力不足,截止二月底,北港国标二等玉米回落至1440-1450元/吨之间维持稳定。
用粮企业
和往年相比,玉米深加工企业年后恢复购销时间较早,但主要以消耗库存为主,对市场价格看跌态势较强,采购意愿偏低;而饲料企业多执行前期合同为主,观望心态较强,加之年后国内养殖业处于淡季,猪肉价格大幅下跌影响养殖户补栏的积极性,长江流域禽流感严重影响家禽类的养殖,使得饲企下游产品销售不畅,开机率偏低,玉米采购方面主要以观望为主,备库意愿偏低,市场价格将继续保持低位震荡为主。
下月行情走势预测分析
预计:2017年3月国内玉米价格:东北玉米两极分化日趋严重,优质优价;华北地区稳中震荡,玉米价格小幅趋弱运行。
东北地区
一方面:截止2月底,黑龙江农户余粮约三成左右,吉林农户余粮约四成左右,辽宁农户余粮约一至两成左右,内蒙古余粮约五成左右,东北农户玉米整体余粮仍在四成左右,进入三月份,气温逐步回暖,东北地区普遍恢复0℃以上,冰雪开始融化,农户储存“地趴粮”将面临霉变增大的风险,霉变是在东北历年玉米出售过程中的重要关注点,如果霉变程度增加,将直接影响农户手中玉米出售困难、价格下跌,所以在此之前,农户将集中出售手中余粮,或将继续压制东北玉米价格。
另一方面:在玉米实行市场化收购第一年,为缓解农民“卖粮难”问题,东北政策托市力度逐步增强,开启一次性储备玉米轮入收购、首次实施饲料企业补贴政策,不断增加对东北优质玉米价格的支撑力度,进入三月份,国储、饲料企业收购、备库力度增加,同时随着东北优质玉米量逐步减少,将进一步支撑东北优质玉米价格。
由此可以看出,随着进入三月份,东北基础玉米售粮高峰与国家政策支撑力度开始博弈,玉米优质优价态势将更加突出,质量偏差玉米价格难有反弹趋势,东北玉米价格两级分分化现象将日趋严重。
华北地区
华北地区基础余粮充足,据本网了解,河北、河南、山东基础余粮仍有4-5成,短期内价格得到支撑主要原因:1、农户惜售情绪浓厚,不接受较低价格出售,种植利润无法得到保障,多囤积待价;2、用粮企业普遍库存偏低,受极端天气、物流运输、农户惜售等因素影响,企业厂门到货量不足,只能不断调整收购价格以期增加到货量。3、华北地区基础余粮水分仍保持在16-20%左右,水分偏高,市场购销意愿偏差。
由此来看,进入三月份,随着华北地区基层玉米水分下降,春耕临近农户出售意愿增强,市场供应压力继续存在,但也受东北政策支撑力度影响,华北玉米价格将整体保持稳定,个别地区或会存在小幅趋弱现象,企业收购国标二等粮价格将在1500-1600元/之间震荡前行。
韩长赋:玉米种植再减千万亩
让加工企业“转”起来
玉米,这一在中国种植面积达3717万公顷、中国人三大主粮之一的农作物,注定成为“解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一役。
3月7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今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抓好五件事,首件是去库存、改善供求关系,主要是减玉米。
2016年,近3000万亩玉米被调减种植面积的同时,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亦同步开展,实行8年的玉米临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定价、价补分离。而在今年,又有1000万亩玉米被列入调减目标。
手术刀直接探向病灶的核心,效果是明显的。“现在看,这项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理顺了价格,激活了市场,提高了竞争力,带动了玉米加工,也倒逼了结构调整。”韩长赋表示,“我们去年玉米种植面积减少了近3000万亩,那些停产、半停产的玉米加工企业都转起来了。”
与以往主要运用行政手段的农业结构性调整不同,这一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倚重市场的力量。
韩长赋说,“过去的农业结构调整,是在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进行的,主要是通过行政推动;这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用市场的手段,用改革的办法,通过引导市场主体行为,促进结构调整。”
“上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后期,我国经历过两次结构调整,两次调整都是处于粮食连续丰收之后,但就是由于是行政命令式的调整思路,并且实践操作中也存在若干问题,导致随后就出现了粮食产量下滑。”一位农业部人士告诉记者,“这种调整的结果是"止步"。也因为有前车之鉴,我们现在格外强调以市场为主、行政为辅的调整手段。”
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陈锡文表示,在新形势下,我国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经从过去的总量不足转变为现在的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在一些农产品的供需不平衡。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非常明确地告诉广大农民,生产由需求来决定,而不是生产者自己想怎么弄就怎么弄,也不是政府相关部门说定什么价就什么价。要根据市场、需求变化,推出更优质安全、对环境没有损害的农产品,这是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整个农业生产的要求。
在他看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问题有两个:一是要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二是要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只有把市场机制放在引导农业生产、制定农产品价格的重要地位,才有可能把过去形成的农业发展方式慢慢转到新的轨道上,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改革理顺了价格激活了市场
在我国粮食作物中,玉米是产业链链条最长的品种。打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最重要的一役便是玉米改革。
农业部数据显示,从2007年到2015年,我国玉米产量从1.47亿吨增加到2.29亿吨。产量上去了,消费、加工和转化却没有跟上来。
连续多年,玉米市场呈现“产量高、进口高、库存高”的“三高”怪象:连年丰收,却由于较高的托市收购价格,导致低价进口玉米及替代品“乘虚而入”抢占市场,国产玉米只好被挤进了仓库,多地仓容连年告急。
在此情况下,不改不行。
玉米改革,始于2016年3月我国对实行8年多的玉米临储政策进行的重大调整:通过“市场化收购+补贴”的价补分离新机制,玉米市场从“政策市”过渡到“市场市”。
改革一年回头看,成效已显。
韩长赋说,“现在看,这项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理顺了价格,激活了市场,提高了竞争力,带动了玉米加工,也倒逼了结构调整。所以,我们去年玉米面积减少了近3000万亩,那些停产、半停产的玉米加工企业都转起来了。”
“通过去年一年对四省区的玉米实行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改革措施以后,效果是非常明显的。”陈锡文在阐述玉米市场化改革的成效时举例说,“实行市场定价之后,价格合理回归,明显下降。降到什么程度呢?降到基本上和国际市场进口玉米到岸完税的价格大体相当;由于价格下跌,农民会受损,但是政策中明确把价格和补贴分开,把补贴从价格里分离出来,由政府通过其他途径再补贴给农民,这样虽然价格下降了,但是农民的利益还得到一定的补偿。从取得的3个成果来看,东北地区玉米的改革取得了比我们预想还要好的效果。”
现象:“三高”
连续多年,玉米市场呈现产量高、进口高、库存高的“三高”怪象:连年丰收,却由于较高的托市收购价格,导致低价进口玉米及替代品“乘虚而入”抢占市场,国产玉米只好被挤进了仓库,多地仓容连年告急。
应对:改革
对实行8年的玉米临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定价、价补分离——通过“市场化收购+补贴”的价补分离新机制,玉米市场从“政策市”过渡到“市场市”,停产、半停产的玉米加工企业都“转起来了”,农民利益也得到一定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