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无疑是媒体捕捉的焦点人物。3月4日,本报记者“逮住”机会,对陈锡文进行了独家专访。面对记者提出的“农机化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问题,陈锡文终开“金口”,侃侃而谈。
“毫无疑问,农业机械化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陈锡文告诉记者,“农业供给侧改革包含着关于农业经营体系创新的重要任务,农业经营体系创新强调规模经营,而规模经营在一定程度上就会超出人力畜力的耕作范围,所以农业机械化会在推进农业经营体系创新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陈锡文表示,从现在的情况看,一方面是通过土地流转,不断扩大土地的规模经营,肯定需要农业机械。过去老传统讲,30亩地一头牛,规模就是这么大,那土地流转到300亩,肯定就不行,就必须要用到农业机械。另一方面,除了土地流转集中,实现规模经营这个方式外,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还有一种形式就是,虽然土地没有经营权流转,但是通过托管、代耕、购买服务的方式,小规模的农户依然获得了大型农业机械的服务,这种形式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陈锡文告诉记者:“因为要农民完全放弃土地经营权,他的顾虑还很多,需要社会进一步发展,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所以在目前,我们要坚持两条腿并进,既要推进土地流转集中的规模经营,这里面离不开机械,更要发展以土地托管、代耕、购买服务的这种规模经营,而这其中,农民购买的服务很多都是机械化的服务。未来农业机械化的前景会越来越好,农民的需求会越来越多。”
同时,陈锡文说,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一是要提高效率,二是提高产品的竞争力,而怎么实现这两条,第一就要靠科技创新,第二要靠体制创新,农业机械化既是科技创新的重点,又是体制创新的重点。目前,我们的国产机械质量虽然有了很大提升,但和国外先进的产品比还有很大差距,农民为啥宁愿咬着牙花高价购买进口的农机呢,就是因为国产的机械和国际先进的农机还有比较大的差距。所以,农业供给侧改革中,推进科技创新,有农机的份儿,推进体制创新,也有农机的份儿。
怎么才能为农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呢?陈锡文表示,按照现在的实际情况,流转一户农民土地也就七八亩地,流转十户,也就百来亩地,那用什么样的机械呢?百把亩地,你去购买机械,那不就闲置赔本了吗,效率怎么提高?但是当土地流转到3000亩、5000亩甚至1万亩呢,虽然这可能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但这个过程中难道就用不成机械了吗?当然用的上,只不过这需要通过社会化服务,对土地进行托管、代耕和购买服务的方式就能发挥机械的作用。目前,我国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甚至无人机发挥的作用都非常大,小麦90%多已经实现了机械收割,但绝大多数农民不购买联合收割机,都是通过花钱买的服务。
陈锡文最后强调:“农业机械化进一步发展需要在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两方面同时发力,这也是对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的基本要求。”